以阴病得阴脉证脉相应,死难必也。程知曰:滑为有食,结滞经宿,则脉涩矣。
岐伯曰:阴气虚,则阳气入,阳气入,则胃不和,胃不和,则精气竭,精气竭则不荣于四肢也,乃肾气日衰,阳气独胜,此所以为有阳无阴,而为厥阳独问曰:寸脉沉大而滑,沉则为实,滑则为气,实气相抟,血气入藏即死,入府即愈,此为卒厥何谓也?心胸中大寒痛,呕不能饮食,腹中寒,上冲,皮起出见有头足,上下痛不可触近,大心痛中大寒痛,谓腹中上连心胸大痛也,而名大寒痛者,以有厥逆脉伏等大寒证之意也。
但不似风痹历关节流走疼痛也。若表里热多,当两解也。
发热多,目赤脉多,睛不了了,是阳明热厥也。意欲食复不能食,或有美时,或闻食臭,有不用时,似里病而非里病也。
医不知此,乃以中空暴液之阳明,误为胃实,复以峻药攻之,则为虚虚,胃阳之去可期,程知曰:此言气实血虚之脉,小便利而大汗出者,不可下也。于是诊之于脉,必微而数;微者,阳之微也;数者,风之数也,此中风使然,谓风乘寸口脉浮而紧,紧则为寒,浮则为虚,寒虚相抟,邪在皮肤,浮者血虚,络脉空虚,贼邪不泻,或左或右,邪气反缓,正气即急,正气引邪,喎僻不遂。
凡此之病,皆阳盛阴微之赵良曰:足太阳经主表,上巅入额,贯目睛,衄则在上络脉之血已脱,若更发汗,是重竭津液,津液竭则脉枯,故额上陷中脉紧而急,牵引其目,视不能合也。伏坚,沉实也;直上下,弦直也,即沉实弦直之脉也。